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学术交流
第三十七届中国仿真大会"城市能源和建筑环境仿真及人工智能应用"分论坛
2025/11/6 13:12:58    新闻来源:中国仿真学会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

20251031日至112日,第三十七届中国仿真大会在安徽合肥举办。本次大会以"数智仿真、新质发展"为主题,邀请本领域知名院士、专家、企业领袖等出席,助力和推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引领仿真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

期间,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城市能源和建筑环境仿真及人工智能应用"分会场,邀请了建筑仿真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能源系统仿真、建筑储能系统调控、环境监测与智能算法、建筑空调系统优化控制以及数据驱动模型与物理模型融合仿真等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赵阳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文禄研究员团队成员作了《受控核聚变模拟仿真》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受控核聚变作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潜在清洁能源技术,其实现需突破极端高温高压下等离子体约束、能量输运及装置适配等复杂挑战,而实验研究存在成本高、周期长、参数调控受限等问题,模拟仿真因此成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核心手段。本报告探讨受控核聚变模拟仿真全球进展及关键技术和核心难点。

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燕达教授作了《建筑能源仿真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初探与思考》报告。报告以基于负荷预测的建筑冰蓄冷系统控制优化为实际案例,对建筑能源物理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方式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基于蓄能系统预测控制的物理知识,提出了面向控制优化目标的负荷预测准确度评价指标,更有效地选取面向控制的人工智能负荷预测模型,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效果。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范成副教授以《建筑负荷时序预测中的数据、模型及评估问题》为题,报告介绍了负荷预测是建筑运维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节能柔性控制的重要基础。通过数据驱动方式描述建筑动态负荷规律是实现自动、精准预测的主要途径。报告从数据质量、建模方法和评估指标角度出发,探讨其对整体模型效果和决策过程的影响,以为建筑领域提供标准化、可参考的数据建模流程。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晓晨副教授团队王睿智博士作《极端天气耦合特征下可变热工参数建筑热韧性模拟》报告。报告聚焦可变热工参数建筑(TABS)对耦合多特征的不同类型极端天气的响应机制,通过开发融合多源全球气候模型(GCMs)的机器学习高分辨率天气预测框架,耦合持续时间、强度、严重度的指标,实现对年代记尺度上的寒潮与热浪的识别与分类,构建了基于实际TABS建筑的精细仿真模型与采用传统供能方式的常规建筑仿真模型,综合考虑"韧性—鲁棒性—恢复力"三个阶段分析评价两类建筑在极端天气下的热韧性表现,剖析耦合极端天气特征对建筑热韧性的影响。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庄超群教授作了《物理信息融合与在线学习驱动的建筑能源系统链式仿真方法》报告。报告提出一套"从组件到系统"的物理信息增强型在线学习框架:以高分辨率运行数据驱动动态仿真元(emulator),通过"链式仿真元"在组件—回路—机房—建筑多层级显式构建物理耦合关系,并借助在线学习实现参数自适应整定。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赵阳研究员团队鲁洁博士后作《大语言模型在暖通能源系统仿真建模中的应用探讨》报告。报告介绍了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建筑能源智能化平台EnergyX。该平台以大语言模型为核心,构建了面向中央空调系统的智能仿真、分析与优化体系。其核心能力包括图纸自动化仿真建模、设备参数自动填充、负荷预测与数据分析,EnergyX可提升建筑能源系统的建模效率与运行智能化水平。

天津大学叶创博士作了《数据中心暖通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开发与应用》报告。报告围绕数据中心暖通系统的全要素数字孪生建模展开,提出一种基于系统解耦的联合仿真方案,在确保模型精度与完整性的同时,有效提升计算效率,为数据中心暖通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支撑。

与会代表讨论热烈,"城市能源和建筑环境仿真及人工智能应用"分会场活动圆满成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工程训练中心637室 电话:010-82317098 传真:010-82317098 
中国仿真学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cassimul@vip.sina.com
京ICP备17016611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